1923年,邑绅官凤棠、劝学所所长罗克涵、教育会会长翁能辉等人一起倡议邀集当时士绅、学者磋商,拟定由士绅发起向城乡殷商富户募捐建校修缮经费,呈请县政府按月计划拨常用经费,组织筹划创办沙县县立初级中学,解决当时沙县小学毕业生升学的困难。经县长郭锦英报请省教育司核准,1923年8月,成立了沙县县立初级中学,招收了批初一学生,委任林荣晋(清贡生、省议员)为校长。校址设在文庙明伦堂(现沙一中礼堂处)及五代祠魁星阁。1930年第五届学生毕业后,学校停办。第二届到第五届共毕业29人(首届毕业生名单暂缺)。
1943年,正值抗日战争时期,国家抗战建国需要人才,省政府下令“从三十二年起,各县普遍设立一所初级中学”。沙县国民政府委托县参议长杨高堂、教育科科长康幼亮、小学校长茅乐灿等人组织复办沙县初级中学,特聘省立沙县师范校长严格为助理。经过三个月的筹备,遂告就绪。7月省教育厅委任陈开瑀为校长,陈因故未到任,县府改委严格兼任沙县县立初级中学校长,正式启用“福建省沙县县立初级中学”钤记。8月,浙江青田人刘勃奉省教育厅令到校主持校政。当年招收三个班学生166人,聘任教师8人,于9月1日正式开学。校舍借用汀州会馆(现城一小学校门口对面的城关粮站)。1947年2月,改定陈了斋祠堂(现城一小学内,祠堂还在)为新校址,并充实了设备。1949年5月校舍失火,一烧无余。1943年复办到1949年6月,初中毕业生四届,共104人。解放时,在校学生104人,男生82人,女生22人。1949年6月20日,沙县解放,杨应祯校长弃职潜逃。同年10月,沙县人民政府派委员接收学校,委任林品三为校长,全校师生克服困难,重建校舍。1951年7月,改校名为“福建省沙县初级中学”,9月,学校迁至文庙路现址。
建国后,学校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。1952年秋,人民政府派党员校长曾德聪主持校务,学校逐步走向正轨。1956年秋,学校创办了高中部,成为一所完全中学。1958年更名为“福建省沙县中学”。1966年至1976年文革十年,教师蒙受打击,学校几乎停滞不前。改革开放以来,学校重新焕发青春,展现新风采。1980年被定为省重点中学。1996年元月,被省教委确认为普通中学二级达标学校。1998年秋沙县城区初高中分设,沙一中办成高级中学。1991年以来,学校连续十年被评为三明市文明单位。1994年2月,被评为省级文明学校。2002年学校又被评为省级文明学校。2000年、2002年学校两度被评为省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。八十年来,学校培养出了两万多名初高中毕业生,昔日莘莘学子,如今遍布五湖四海。有的身居要职,为民造福;有的献身学术,成为专家学者;有的投身企业,成了致富带头人;有的出国发展,创造出骄人业绩;有的登上体坛,为国争光;有的成为共和国卫士……,他们中间有黄可英、张廷发、黄邦彦、朱鹤健、许江、黄文红等人,是沙县一中的骄傲,是后学者的楷模。
十多年来,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力度,投入近三千万元,兴建了办公楼、科技楼、教职工宿舍楼、学生公寓、学生食堂,重建了教学楼、校门和田径场。学校现占地面积47亩,建筑面积18294平方米。1997年夏,发现原教学大楼是危房,县委、县政府决定投入300万元在原址重建教学大楼。该楼于1998年5月竣工并投入使用。2000年6月,学校拆迁兴国寺背后民宅近4000平方米,兴建科技楼。科技楼主体六层,集实验室、电脑室、音乐室、美术室和图书馆于一体,是我校实施现代技术教育的主要场所。校图书馆藏书5万元多册,1996年8月,省教委授予“福建省中小学省级达标图书馆”。2000年12月,省档案局授予“省一级档案管理单位”。
沙县一中现有教职工165人,其中高级教师23人,一级教师63人。30个教学班,学生1800多人。近年来学校开展“树品牌,创”和“强师德,铸师魂,树形象”活动,不断优化教育管理,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。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,树立“一切为学生,为了一切学生,为了学生一切”教育理念,让每个学生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,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。2001年高考本科上线207人,突破两百大关。2003年高考本科上线397人,其中重点院校上线122人,突破百人大关。五年来近百名学生在全国和省级各类竞赛中获奖,校男女篮球队在省市各种比赛中近二十次获得前三名。现在,在县委、县政府领导下,全校师生发扬艰苦奋斗和不甘人后的精神,抓住机遇,迎接挑战,向着早日实现省一级达标校,把沙县一中办成省内名校的目标阔步前进。